《大明宗室》转载请注明来源:无限文学55wx.org
“学生看来,民众只要吃饱肚子,不挨冻,再有个差事干着,就能安稳过日子。”
朱弘昭的回答很简单,刘时敏颔首微微思量,笑说:“二郎深得民心,懂了这民心,治民也9易如反掌。吃饱肚子,有事干,如此简单的两件事,可笑多少腐儒却不知。”
吃饱肚子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只要满足这1条,民众9不会反乱。再有个差事干,就能转移民众的心思,让他们1心投入工作中,不去胡思乱想弄些麻烦事。
师徒俩没有像往常那样讨论朝中变化,谈着这35户人口以后的营生。也算是刘时敏的考校,朱家有6倾地,安排23户就能精细耕作。多出来的3户人家,如何安排就是1个问题。
“堡内1年4季都有皮货生意,学生准备让他们做皮货买卖。生皮子鞣制制成皮衣,所费不过硝石粗盐和人力,却有3倍利润。只要新平堡马市运转正常,这3户到年可预计获利7千两白银。”
刘时敏听了微微一愣,摇头道:“二郎这法子不错,可有些顾虑不周。二郎虽玉牒除名,这与民争利之事却不可太过张扬。”
“而且3户人尽数投入皮货买卖有些不妥,不妨只拿出1百户。余下2百户做些其他营生,免得将来受制于人。”
朱弘昭1时听不明白这受制于人什么意思,刘时敏微微提点,朱弘昭立马9想明白了。3户人全部做皮货生意会对本地原有行业造成极大冲击,而他父亲又是大同右路参将,他完全有能力垄断这片地域的皮货。
可哪天朱以溯调到其他地方呢?到时候新来的参将还会放任他继续垄断右路皮货生意吗?这9免不得受制于人,若朱以溯等人仕途不顺退下来,这3户极有可能被人夺走。
这里是边镇第1线,有兵在手,再有朝廷大义,上位者想玩死下位者,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吃饱肚子,师徒俩乘坐暖暖的马车返回青阳庄。
马车内外各蒙1层皮革,铺着毡毯虎皮,生着炭火小炉,其中滋味实在是暖和,让人舍不得下来。
回了青阳庄,没了外人师徒俩话题也不再避讳什么。
重新谈起3户未来规划,刘时敏思想还停留在土地上:“6倾地少了些,改日为师和朱相公说道说道。为师今日路过永加堡千户所,见这里有官道,又有雁水河,周围土地尚未划分干净。不妨开春多开些荒地,按律5年耕熟后9归二郎1家,不可错过。”
土地才是根本,官职如流水,只是1时之物。只有土地,年年都有产出,还能传袭子孙。
山西虽然人多地少,边镇1线却是人少地多。刘时敏也不愿意看着朱弘昭1家子把家业安置在新平堡这个边防第1线,若遭了兵灾战乱,旦夕间就会家破人亡。
永加堡千户所归天成卫所辖,在第2线。若将来有变故,也好有个时间准备。再不济,也能有机会后撤。
“学生多谢师尊爱护。”
“你这孩子行什么礼,你是我学生,为师不为你考虑为谁考虑?”
既然要开垦荒地,朱弘昭顺便9把自己难处讲了出来:“开春时右路必然会阡陌纵横,耕牛、犁具听我父说尚缺6成。开垦荒地时耕牛不足可以拿战马将9,可学生这里犁具只有8副,大大的不足,还请老师助学生1臂之力。”
“为师能调耕牛2头,犁具5副与二郎。朱相公那里也缺,余下的都要调拨给右路4卫。”
这些显然不够,刘时敏也知道,解释道:“如今库里也没多少积存,镇守府下属的匠户多是打铁造兵甲的手艺,打制农具不是本职,手艺生疏,产量不足。”
见缝插针,朱弘昭眼神1亮:“师尊,能否调十户匠户于学生,学生这里多有丁壮。打制农具不是什么高深技艺,由匠户教习1两月,开春前学生这里就能教出5户能打铁的人家。”
刘时敏微微沉默,这打铁的匠户不同于炭户,干系重大。
奈何朱弘昭使出了卖萌大法,9差撒娇打滚,享受着朱弘昭揉肩,刘时敏还是没坚持住,松口了,十户匠户太显眼,最终只能给朱弘昭3户。
3户匠户不是3名铁匠,而是3家子,老子是匠户,儿子也就是匠户。和军户一样,只有1个能继承匠户之职,其他的儿子就是余丁。
3户匠户,也9意味着是经验丰富的3名老铁匠和78个儿子,可能还有跑腿的孙子什么的。这些家伙天生吃的就是打制兵甲的饭,打造的刀剑铠甲可都是上乘货。
明后期武备松弛,匠户们打制兵甲交足数量9够了,为了节约成本和赶时间,制造的东西质量奇差。比如说战争利器火铳,毫不夸张的说,都有炸膛的可能。
但别以为匠户们的手艺9差,各地镇守太监、厂监、少监为了捞钱手段变着花样层出不叠。这些匠户干完朝廷规定的工作,就会接私活,私活要的就是质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孤君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无限文学55wx.org),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