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文学

第49章 王位有何尊 退而成魏公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转载请注明来源:无限文学55wx.org

“可是军师,这曹操已经是朝廷司空,汉帝在他手中如同傀儡,他称不称王有什么区别呢?”关羽问道。

“曹操之所以要称王,一是为了他的野心,为日后其或后人称帝做准备;其二,司空虽贵为朝廷三公,却无法掌军,真正让曹操能够掌控军队的是他行车骑将军事,可是随着曹操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单单这些名义已经不够他掌握朝野上下了,为了名正言顺,令出一处,他必须要爬到更高的位置,而封王也就成了必然。”

“原来如此!”关羽点点头,表示受教。

“但是高祖皇帝曾有言‘非刘姓而称王者,天下共诛之’,所以曹操称王的难度一点也不小。为了让众人支持他称王,曹操假借‘神女’一事,以此来试探群臣。”

“可是军师,这些和张先生有什么关系呢?”刘备关心道。

“便是张先生于文试之中写出了一篇好赋,这不仅让曹操喜不自胜,更是上表天子,封了他做文昌侯。”

张飞听到这里,终于憋不住了,“军师,那岂不是说,张先生这是帮了曹操的大忙了?难道说,是张先生没想明白曹操的用心,还是?”

张飞心想:老张家好不容易出个脑袋灵活的,不会叛变了吧?

“非也非也!”诸葛亮拿着羽扇对着张飞连连摆动,接着又转头对着刘备,“主公,从张先生先前锦袍藏信一事,我就知道此人好顺势而动,故而我认定此事其乃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挑起曹操与底下大臣的矛盾,好从内部瓦解敌方。”

刘备激动的起身,笑着说道:“是也,张先生果真大才也!能得如此之多贤士相助,实乃备之大幸。”

刘备说着,又对众人一一拱手。

“军师,不知张先生之计可成否?莫不如我等趁此时杀入许昌,直取邺城?打那个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张飞做了个磨刀的姿势。

诸葛亮听了连忙摇头,“曹贼势大,仅凭新野一地,断难成事。”

诸葛亮说完又对着刘备,“主公,我等还是得按隆中之策行事。”

刘备点点头,他知道双方的差距,单靠一人的实力,他是断断打不过曹操的,即便是曹操现在四分五裂,他也万万不是对手,贸然出兵,只会折损自己底蕴。

“那岂不是说张先生一番苦心就白费了?”张飞懊恼的说道。

“哈哈哈!三将军,裂痕这种东西一旦产生,他是无法完全修补的,越是在意,就会越大,张先生此举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今后我等与曹操的每一战,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善!”刘备举手表示。

而这时,诸葛亮才说道:“主公,若我所料不错,曹操出兵之时,定是那张先生归来之刻,亮也对这位山野贤人神交久矣,到时还望主公代为引荐。”

听说徐庶的事后,诸葛亮也向身边好友多番打听张谦的事,但是说来奇怪,张谦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样,丝毫找不到先前生活的痕迹。

莫不是世上真有黄石公乎?诸葛亮这般怀疑。

“好,我想张先生也一定很希望见到孔明!”刘备欣然答应,随即又对着徐庶,“元直且莫难过,如今汝母已经逃离曹贼之手,我等该高兴才是。刚才孔明说,张先生会于曹操出兵时归来。所以我想,从新野营中挑选二十个好手,前往颍川保护老夫人,一旦时机成熟,便即刻护送老夫人南下,与我们汇合。”

“为庶之事,劳烦主公费心了。”徐庶点点头,有人暗中保护,他也可以放心了。

“元直放心,汝之母亲便是备之母亲。你我一体,早就不分彼此了!”刘备抓着徐庶的手深情说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穿越淞沪战场,崛起成为最强军阀》【晴天小说网】《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终极火力》《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穿书后成了狼孩》《从长生苟到飞升》《重生之长孙皇后》《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沧澜道

熏悟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无限文学55wx.org),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倒拔三国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大宋小农民我在水浒做奸商谍战风云录:大宋清末土司王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大唐小说家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继兄不善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朕,剩者为王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我家娘子太体贴玄天宗修行记事朕,乃万岁!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带着美女闯三国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金玉满唐臭县令朕怀孕了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最狂上门女婿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谍海无名乱世种田日常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明末:边军不退